最近我與冥想班的學生們,都不約而同地走到了「孤單」的議題。

有個同學問:「我們要如何才能不害怕孤單?」
記得我第一次感覺到深刻的孤單,是大學的時候,休學又復學,所以我成了班上的獨行俠。雖不至於沒有朋友,但我的課題是在「歸屬」,是我與群體的關係,倒不是一對一的連結。有一個場景深刻地烙印在心裡,舊友來訪,我們一同爬上陽明大學的山頂操場看夜景,俯瞰著台北市的燈火,我脫口而出:「寂しい吶…」
因為寂寞太過刻骨,我當時用一些書寫聊以抒愁,幾年後回頭讀那些文字,居然還是從骨子裡冷出來(體感的冷)。
如何把孤單寂寞 (lonely) 的痛苦,轉化為孤獨 (alone) 的力量與美,是內在旅程的主旋律之一。人生下來就註定孤獨,我們一開始會依賴建立連結來規避孤單感隱隱作痛的苦,但終究我們必須走上個體化之路。
這也是為什麼,象徵人類心靈旅程的英雄之旅,承載著孤兒原型的意象。人要成為真正的人,就必然(有意識地)背負上孤獨的十字架。
而當我們越是深入內在旅程,進入心靈深處的幽巷,那個孤單感只會一次一次更強烈。這時,唯有一路上「陪伴」著我們的(也唯有這三者能真正與我們同在,他人終究是他人)Faith, Love, 和 Hope,能帶著我們穿越暗夜,歷經轉化,打開更深刻的「眼光」,得見那穿透孤單、進入孤獨之後的奧秘。
神是孤獨的,所以正在品嘗孤獨滋味的人,神也一直與我們同在(品嘗孤獨)。唯有勇敢地、毫不保留地進入孤獨,才不枉來這一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