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群,利他,與無私

by 卡希拉

2025 IPMT 小記,之二

今早冥想時,又浮現出一個在今年 IPMT 有討論到的點,在不同的法門中,又再次不約而同走向相同的目標,很具啟發性。

在 IPMT 的晚講中,Kan 醫師和 Rolf 老師都提到,「利他是一種假象」。而人智學語言中的「路西法存有」,他的任務正是把人類推向「利己主義」的極致,是在幫助我們完滿當代人類的內在任務:「走向完全的個體化」。

要完成個體化歷程,我們必需先經歷完全的分離,這個歷程在人智學描述的人類發展中,以人生頭三個七年(0-21 歲)的三次「內在分離感」來進程:2-3歲的與母親分離(不要不要期)、9歲的與親密的家人朋友分離(突然覺得自己在世界上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!)、以及青春期16歲左右的與社群或文化分離(長出自己的獨立想法)。所謂的「長成一個完整的人」包括了在這三次分離過程中的分化與蛻變,讓內在充滿堅定、溫暖、勇敢又自由,繼續去探尋那「獨一無二的自己」。華德福教育最終的目的也在於此。

在我教華德福高中十二年級的生態學主課程中,我帶入了「生態心理學」的觀點。這是一個最近二十年中新崛起的學門,或者,與其說是一個新的學門,不如說是相關領域的大整合。其中提到一個「生態自我」的概念:身為一個「個人」,為什麼我需要去關心生態環境?

唯有我們將「自我」的定義,如同心圓般不斷擴展,從我=單一個體,擴展到我=我家,到我=我所在的社區,到我=我所在的社區中的人與環境……等。不再是一個「我」與「生態環境」之間的「主體與客體」的關係而已。而是將自我認同擴展至與生態環境一體,也就是所謂的「生態自我」,這樣一來,那些看似人與環境之間矛盾的衝突,才能被一個更大的共同目標一起包含在內而非二元對立,才能超越衝突,找到共同的最佳解。

而在療癒與內在歷程中,同樣地,「真正的利他」,或「無私」必須建立於自我認同的擴展之後。否則,必須很殘酷地說,利他行為常常被拿來做為「靈性繞道」(Spiritual Bypass) 的美麗面具。躲在這張面具後面的,多是基於匱乏感、價值感等需求,而做出的利益交換罷了。例如,付出之後能收穫到認可、感謝、或社會地位。連結到更深層的,這種利益交換,是基於一種對於安全感的鞏固,以及甚至最深層的,對於自我存在與否的焦慮與恐懼。

而當我們經過靈性實踐,體驗到、並經由體驗而深刻理解到人之存在,並非只有完全地個體化之後的「分離個體」這個面向,仍有能量上互相「連結」的面向,甚至如生態自我一般,我們都只不過是同一個宏大有機體裡的小小細胞、或我們都是同一片海洋的不同海浪罷了,這樣的「一體」的面向。

在這個擴展自我認同的過程中,我們必然需要跨越那些基於「分離」而生出的諸多恐懼,如匱乏、價值、安全感……等。這條路是一條漫長而具挑戰性的路,因為我們必須對自己非常誠實。這也是古傳的蘇菲神秘主義之道,而在當代,我們稱之為「心之道」。我們必須先走到個體化的極致,也就是「忘了神」,然後再回頭面對內在因為與神分離而生出的種種恐懼,再次體驗到神性

、憶起「與神性一體」的那種合一狀態。

當我們能藉由冥想等靈性實踐,走到「一體」的自我認同,那麼那些看似無私的行為,其實又是「自私」的,只是這個自私的「自」,現在是整體而非個體了!

這也是蘇菲神秘主義具有幽微奧秘的一面的原因。所謂的無私、做好事等行為,外在的行為看似一模一樣,但差別在於起心動念,只有對自己非常誠實(這需要很勇敢,而要勇敢,需要一顆強大的心,這可以藉由呼吸練習而做到),才能分辨其中細微的差別,是基於恐懼,還是基於寧靜。

這也呼應到 Rolf 老師在晚講所說的:當我做決定時,如果是基於熱情(擴張的、熱的),那是路西法力量;如果是基於律則(內縮的、冷的),那是阿里曼力量;只有在那中間的,是從基督驅力 (Christ Impulse) 所做的決定。

用蘇菲神秘主義,也就是心之道的語言來說,這就是基於內在的平和與寧靜,而非基於恐懼而採取行動或做出決定。

這些教導與實踐,實為當代的我們此刻身在地球所肩負的任務。冥王星入水瓶座,這個大時代,不管想要或不想要,整體人類都被靈性世界帶往「社群」的深入探索。因為是冥王星,未來人類的學習之路並不輕鬆,但若有道可依循,同在此道上的夥伴,將能在彼此寧靜的給予中,收穫源自靈魂深處的愛與光。

共勉之。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