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小孩的過程,就是不斷地面對自己的內在小孩

by 卡希拉

「那些大人心理還沒被安撫的內在小孩,會跟在自己身上,在第一次戀愛的時候出現一次,結婚那時出現了一次,等到你為人父母,會發現他還是不肯走開。當年她説的那句『別再對愛情抱著嬰兒式的幻想』,其實也套用在你與你原生家庭的關係裡──很多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被照顧的。長大就是這麼一回事。」

鄧惠文醫師這篇專訪,雖然不是直接在講覺知教養,但是也點出很多當爸媽的人一定會體驗到的一件事:「養小孩的過程,就是不斷地在面對自己那個還沒被滿足的、甚至是受傷的內在小孩」。最簡單的例子,就是帶小孩去買玩具的時候,爸媽看到自己小時候想玩但是以前父母不給買的,便會開始想像起跟孩子一起玩的美好畫面。我家把拔就很愛跟女兒一起組軌道玩小車車,一邊跟孩子玩,一邊也讓自己小時候未被滿足的夢想得到釋放 XD。

文章中也講到「長大就是這麼一回事」。的確,所謂的「個體化」歷程,就是從一個「父母應該要懂我、應該要滿足我所有的需求」的嬰兒視角,轉變為「我已經擁有所有的資源,我可以對自己的一切負起責任、我可以去創造我所想要的世界」的過程。那個「對自己的一切負起責任」,就包括了能夠體認到身旁的一切現象事物,都是自己的內在狀態吸引而來的,因此不再去責怪任何人,不再對號入座「受害者」角色。而當我們將自己從受害者角色中釋放出來,我們會發現自己掌握著改變自己生命的巨大的力量。

我並不是說覺得自己是「受害者」是一種錯誤。事實上這是一個必須經過的過程,我們也無法跳過這樣的過程。這樣的觀點是思維的觀點,在頭腦思維的世界中,我是我、你是你,人與人之間是分離的、事件與事件之間是分離的,因此必然會有「加害者」與「受害者」兩方。

若我們能進入到「心」,用心之眼去看世界,會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觀點。心的本質是連結,因此人與人是連結的、事件與事件之間是連結的。我們其實是住在一個大穹頂之下,任何我們發出的意念、說的話、做的事,都會透過連結發射到穹頂,再透過連結反饋到我們自身。

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,我們會被生命本身,從思維觀點推向心。思維的世界是邏輯性的,但嬰幼兒是非邏輯性的啊!為了理解嬰幼兒,這個巨大的「愛」推著我們向前、推著我們敞開我們的心。而心一打開,那些受傷的內在小孩就會在育兒過程中浮現。這時我們便可以用愛(愛是最最最強大的療癒特效藥!)來療癒我們的內在小孩。

所以「覺知教養」說,育兒事實上是一種共創的過程,孩子看似脆弱無助什麼都不懂,需要我們單向付出,但其實孩子們光是存在,就召喚出我們的心、我們的愛,讓我們能夠用愛,來療癒自己過去的傷口。說孩子們是爸媽的小天使,其實一點都不為過呢!

可能有同學會問,那我要怎麼在我的育兒日常中,覺察我的內在小孩是哪裡受了傷呢?因為我總要知道哪裡有受傷,才知道怎麼療癒吧!嗯~ 非常好的問題!下次就來跟大家聊聊「覺察」!

鄧惠文醫師專訪由此去「與家人和解好難?專訪鄧惠文:接受對父母的失望,是長大的過程」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