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雷有)
沉澱了一天才有辦法來寫觀影心得,昨天看完電影,在回程開車途中,邊聽原聲帶還一邊哭。(是怎樣,我倆這兩天是哭哭日吧,不過我還不至於要停在路邊大哭哈哈哈)
到底是什麼讓我全程爆哭?我也一直在想。也許是那個很純粹的、強大的、溫柔的、乾淨的什麼,透過孩子們的笑聲和歌聲,對我的心一萬點爆擊。
要拍偏遠的部落小學的故事,不可避免地,導演一定得碰觸到看似殘忍又無奈的現狀,資源缺乏、爸媽幾乎都下山工作、與平地人之間的矛盾。這部分導演處理得恰到好處,不過多美化,但也不賣苦情,在鏡頭的背後,那是一種那麼溫柔的慈悲,不是廉價的同情。
剛好也是昨天,我才看到在「演員請就位」裡,趙薇在導「哥」這部小作品的時候,教張哲瀚的。她說:你(飾演小人物)不能覺得自己悲慘,這是大忌,你就是一個快遞員,這就是你的生活,在這裡面他不會覺得自己悲慘,他是有點麻木的。
所以導演以一個平鋪直敘的視角,來呈現這些孩子的生活、家庭,而音樂進入他們的世界之後,又有了哪些小小的改變?
很令我動容的一幕,是一個小孩每天撿回收,回到家一個人弄晚餐等阿公回家(因為爸媽都在山下工作),孩子面無表情的做著這些。加入合唱團之後,在這些日常中,他開始輕輕地哼著歌。(哎呀用文字敘述就變得好乾,大家自己去看電影啦 🤣)
當然還是有很多讓我感覺很尬很刻意的部份,例如小孩一個一個喊教練去上學,好尬啊,太不真實了啦 😳(但我還是不爭氣地給他爆哭)
最後,有一塊我很期待的,但電影卻沒有去著墨太多的,就是部落原有的合唱智慧「聽見歌再唱」是怎麼傳達給這群孩子的。
在合唱比賽現場,導演讓平地學校的孩子們表現出一種精緻菁英感作為對比,很細膩,連他們唱的歌也都是專業感滿滿的曲目。電影海報上主打「找回自己的聲音」,但是轉折得有點快,應該不只是改成用族語唱歌就叫做找回聲音,而是學會真正去「聽」,這個部分有點可惜。
還有我們所嚮往的「一整個村子一起養小孩」,這就是部落生活的日常啊,哈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