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師 (Murshid) 與門徒 (mureed) 的關係

by 卡希拉

踏上「心之道」這條探索能量與意識、療癒與完整的道路,很多時候的學習,像是在學習知識與技巧。但其實更多時候,我們是透過與導師之間的「關係」來學習。那是一種非語言性的學習,既是樹立典範、也是潛移默化。

在蘇菲傳承中,對於意識擴展的次第,以及到達那樣的狀態後,肩上應承擔的責任,有清楚的描述。其中一個階段稱之為 Pir,也就是「老師」的意思。而 Hazrat Inayat Khan 是老師們的老師,稱之為 Pir-o-Murshid,簡稱 Murshid,在中文裡沒有直接相等的翻譯詞語,姑且翻譯為「導師」。而相對其學生稱之為 mureed,在此譯為「門徒」。

在 HIK 的一場演講中,仔細地描述了「導師」與「門徒」之間的關係,以及這樣的關係,在渴望探索奧秘的門徒身上,如何彰顯其重要性。

與大家分享。

< 導師 (Murshid) 與門徒 (mureed) 的關係 >

原文:<The Message Papers, Relationship Between Murshid and Mureed> by Hazrat Inayat Khan
演講日期:1925/7/7
翻譯:Qahira 卡希拉醫師

親愛的門徒:

導師(Murshid)與門徒(mureed)之間的關係是如此微妙而精緻,只有少數人能夠理解。這並不是教授與學生之間的關係,也不是工程師與學徒之間的關係。對於那些不懂這種關係的人來說,它什麼也不是;但對於那些了解這種關係的人來說,它就是一切。我們所見的星辰和行星的光芒,正是它們回應的光。而由於導師與門徒之間的關係與光相連,其性質也類似於星辰與行星的光芒關係。

毫無疑問,在東方,孩子經常從父母那裡學到這種關係;隨著他們的成長,這種理念會根植於他們的心中。對於他們來說,無論這種關係何時建立,都不會覺得陌生。而在西方,有許多靈魂天生具有門徒的傾向,擁有門徒的靈魂,渴望並尋求門徒的道路。但周圍的一切,非但沒有給予這種理念,反而試圖消除它,使得他們必須抵抗這種影響。因此,在西方,導師必須向門徒介紹這一主題;然而在東方,導師不會特意提起這個話題,因為他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。

在這條道路上,觀察到門徒有四種不同的傾向。

第一種傾向是:「我在尋找某些東西,我在追尋某些東西。如果能找到它,那就算找到了;這裡可以找到,其他地方也許也可以找到。因為一個方向和另一個方向都能通向同樣的目標。」這種想法無疑是正確的,沒有人能否認這一觀點的真理性。只是這種人離門徒應該開始的地方還遠。

第二種傾向是:「我會嘗試學習並理解我能學到和理解的內容。我會試圖抓住與我(預設)想法相符的觀點,而對於不符合我觀點的部分,我會忽略。」這無疑是一種同情、寬容和原諒的傾向。但即便如此,他仍然比門徒應該開始的地方更遠。

第三種傾向是:「我要趕快學會我所能學的一切。我願意花幾周、幾個月,甚至幾年的時間,只要沒有什麼讓我分心。我會保持耐心,完成所有被要求的事情。但結果將決定一切。我將根據結果安排未來的行動。」他也是對的,這有一定的理由;但他仍然比門徒應該開始的地方更遠。

上述三種傾向表明,靈魂尚未理解成為門徒的真正意義。

第四種傾向是:「我踏上追求真理的道路;我的第一步是信任。不論成敗,我都會接受結果。對我而言,成就是一樣的。」他的第一步是堅定的,並且承諾繼續前行。

這條靈性實現的道路是一條自我抹除的道路。而自我抹除不僅體現在思想中,也體現在言行中。這種自我抹除的考驗由導師進行,而自我抹除的報酬來自於神。

如果一個人無法忘記自己,無法放下自己所知、所信,那麼他就還在保留某些東西,這些東西阻礙了他的前進。這條旅程的條件是,人必須從所有限制自己的信念、觀念和思想中解脫出來。否則,他就像被釘在腳下的地面上,無法前行。為了走下去,他必須自由。

當蘇菲們問候選人:「你自由嗎?」這並不是問他是否脫離了世間的關係、連結或事務。這種自由與此無關。當智者問:「你自由嗎?」這僅僅是指你的心靈是否自由,是否從那些限制你的思想、信念和感受中解放出來。如果有任何限制,那麼你就被釘在那裡,你就不能自由地跟隨我。

他們常常問那些想走上真理之路的候選人:「你知道路嗎?如果你知道路,那麼你不需要跟隨我。你已經知道了。」因為,如果你跟我走了十步後說:「我知道這條路了,這條路也能通行。」那麼你不如自己走下去,你不需要導引。

朋友們,整件事情在於:我們在世俗生活中學習和獲取的一切,都是為了「成為某物」而努力的。而這條道路的條件卻不同,它的條件是努力成為「無」。而通過成為無,你便能成為「萬物」。但這是在之後發生的。如果一個人沒有通過使自己成為無的門檻,他就無法期待達到成為萬物的巔峰。

如果僅僅用一句話「一切皆是神,神即是一切」就能讓人達到完美,那麼靈性完美將會是最簡單的事情,最容易實現的目標。

但為什麼它卻是最困難的事情呢?這是因為僅僅靠知識上的認知並不足夠。這條路所需要的不是學識,而是「存在」。當有人說「我想被充滿」,他必須首先清空自己。而當有人說「為什麼我沒有被充滿呢?」原因就在於他還沒有清空。如果有任何阻礙我們的東西,那絕對不是我們的財產、朋友、事業或職業,而是我們的「自我」。而要實踐的第一步就是使自己成為空的,對導師的指導敞開心靈。

當這種練習完成後,真正的實踐才開始。在實踐中,同樣的事情是對神完成的。我在工作中所經歷的,甚至是東方許多靈性導師無法想像的。那些認為每個門徒都已準備好的人,無法想像第一步工作是如何使靈魂準備成為門徒,然後訓練門徒達到至高的知識。而那些不習慣這些理念的門徒,當他們逐漸習慣後,無疑比東方那些已經接受訓練的門徒展現出更大的回應。

那麼問題來了:門徒如何表現出這種回應呢?

1. 答案是,第一步是對導師、對這條道路和內在引導的信任。

2. 第二步是毅力。如果一個人對導師有信任,對內在引導有信心,但缺乏毅力,那麼他仍然會停滯不前。

3. 第三步是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下保持耐心。即使一個人有信心和信任,並且願意保持毅力,但他仍可能因疲憊而放棄。

4. 這條道路的第四步是模仿。門徒通過模仿導師的思想和觀點,並不一定會失去自己的觀點,反而可以將一種新的視角加入自己的觀點中。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,他會發現這個新的觀點更加有用。此外,通過觀察導師在不同情境下的言行,門徒可以獲得比閱讀許多書籍更多的靈性知識。因為這是一種活生生的學習方式。如果門徒對導師的觀點缺乏洞察力,那麼他又如何能實現對神的認識呢?一旦他對導師的觀點有了洞察,自然而然地,他也會對他人的觀點有洞察。

5. 下一步是自我抹除。一旦一個人開始自我抹除的過程,他已經接近了神的祭壇。

作為總結,我想說的是,生命是寶貴的;當我們珍視生命中的機遇時,它就變得更加寶貴。我們可以玩弄事物,也可以從事物中獲益。被玩弄的會失去,而當我們願從中獲益,我們就會得到益處。這取決於我們的態度。所有他人對我們的好與壞,只要我們從這樣的態度和角度看待它,我們都可以從中獲益。當一個人踏上靈性道路時,他必須明瞭自己的生命比以前任何時刻都更加地珍貴,時間也是更加地珍貴。充分利用這一機遇,就是最大程度地從中獲益。願神祝福你們。

You may also like